post | sidebar | footer

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

風災之後消失的「家」──他們珍藏的石板

             來義村calas右家頭目劉清勇 攝影/李依頻


記者李依頻/屏東來義報導


「我一直求警察讓我上山搬石板,但警察為了安全不願意讓我上山,我只能在山下乾著急。」談到石板被沖走的情形,來義村calas右家頭目劉清勇神色難掩哀傷地緩緩道出事發經過。


這些被無情洪水沖走的石板並非尋常石頭,而是劉清勇幼時對家的記憶。一片片厚重的灰黑色板岩,是民國46年時劉清勇從舊來義舉家搬遷下來的建材。


回憶八八風災第一天,即使暴風驟雨襲擊來義村,但村裡勉強還算安全,當天劉清勇全家並未到山下安置所避難,而那時劉清勇寄放在妻子經營的早餐店內的石板也還沒被沖走,直到隔天下午水勢猛烈,他們才不得不強制撤離。


下山之前,劉清勇除了搶救家當,也想挽救石板,無奈長九尺、寬四尺的石板面積過於龐大,劉清勇根本無法依靠一己之力搬運,只好先將石板留在來義,誰知再返家時,石板已隨山河而逝。劉清勇的妻子余玉貞說:「他因為擔心石板安危,甘願冒著風險走古道上山察看。」只可惜那些石板仍不敵洪水猛獸,通通被吞噬一空。


民國40年代以前,來義部落定居在來義鄉久保山,現今被族人稱為「舊來義」之處。那時候房舍皆是以石板和木材搭建的石板屋,站上山頭沿著山巒而望,來義部落佈滿著低矮的石板屋和用茅草蓋成的穀倉。這些取自大地的石板,因為堅固耐用,在當時廣為族人拿來興建家屋。




直到民國45年,來義部落因為政府「生活改進計畫」而必須全村遷居至現址。但當時因為交通不便,以及石材取得困難,多數族人選擇拆遷舊來義的石板屋,將大塊的石板運下山作為新家建材,劉清勇一家也不例外。那些劉清勇亟欲搶救的石板,便是從舊來義搬下來的建材。


    舊來義部落的calas右家,多數石板已被劉家搬至來義。 攝影/李依頻


雖然在民國70年代左右,劉家已改建成水泥屋,但這些石板一直被劉清勇視為寶物,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自家早餐店裡,無奈巨大石板仍無法抵擋滾滾洪水。余玉貞說:「沒能救到石板,他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。」不幸的是因為八八風災的緣故,劉家採石場已被掩埋,即使劉清勇想再採石板蓋石板屋,目前似乎也不可行。對劉清勇而言,他失去的不僅是石板,而是失去了「家」的記憶。


然而跟劉清勇有著相同遭遇的人,還有他──石板屋文物館主人李末雄。



             石板屋文物館主人李末雄。 攝影/李依頻


身為平民的李末雄很喜歡石板屋,當他還是小孩時,就喜歡拿小石頭蓋一幢迷你石板屋,村中耆老瞧見他的巧手,都直呼這小孩將來一定是蓋石板屋的料,果然李末雄長大後,也開始建起石板屋。


蓋了一陣子石板屋的李末雄,偶然間目睹頭目家族的人丟掉排灣族傳統文物,因為不捨文化被丟棄,他開始蒐集文物。八八風災前,李末雄大約蒐集了500件木雕等古物,甚至還成立一間「石板屋文物館」,希望能保留老祖先的文物讓後人了解排灣族的故事。然而人算不如天算,凡納比風災時「石板屋文物館」被湧進的大量土石淹沒。



          來義舊部落中由李末雄監工復建的石板屋。  攝影/李依頻


「我們那時候心很痛,我甚至想說乾脆不要救了,可是先生說如果還有人要的話,還是救吧!」李末雄的太太蔡菊花難過的說。慶幸的是還有人願意搶救這些文物。之後雖然只剩下100多件文物,但不至於讓李末雄的心血化為烏有。


還想再蓋石板屋嗎?李末雄眼神堅定的說:「很想再找一個地方、再蓋一間石板屋,讓大家能了解來義部落。」即使如今「石板屋文物館」已被埋葬於地底,但年長的李末雄仍想再蓋一間石板屋,就如同年幼的他一般,只是這次蓋石板屋不僅是為了完成一個「家」,也為了傳承過去祖先的智慧。


訪問完李末雄後,我看著河床邊被掩埋的房屋痕跡,詢問李末雄媳婦「石板屋文物館」在何處?他媳婦指著我面前的藍色房子後方一帶,說那邊曾經是他們家的「石板屋文物館」,但當我踏著碎石堆積起來的臨時道路,逐步沿著她所指的方向前進時,卻只遙望到一片砂礫泥石。


雨停了,儘管他們的家都還在,但某部分珍藏的「家」,已被洪水斑駁了一片。



    砂礫下長埋著李末雄辛苦建成的石板屋文物館。 攝影/李依頻
將文章推到Google Buzz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